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BOHEMES ( 流浪族群 )

大皇宮美術館

BOHEMES展覽館
Vancent Van Gogh 的畫作


 『如果你不知往何處去
記住你是由何處來的.

綿綿細雨中的大皇宮美術館 ( GRAND PALAIS )
以此哲言揭開 ''BOHEMES'' 的序幕.

似乎外面的陰霾延伸到館內,
一幅幅灰濛濛的畫作
泣訴著流浪族群浪跡天涯
就地營生的滄桑.

古今有許多關於流浪族群 ( 吉普賽人 )的不同傳說,
然而對於他們的無拘無束
隨遇而安的天性
都有一致的見解.

1845年代
許多藝術文人稱頌浪跡天涯的族群們
生活得有血有淚, 自由, 浪漫...
其中一幅 Achill Zo 1861年畫的
'' Bohemiens en voyage ''
攜家帶眷的一家八口,
還有一匹馬, 一頭驢,
拎著全部家當, 浩浩蕩蕩走在山間.
天特別藍, 每個臉上泛著光采.
這幅畫讓整個畫室明亮起來.
是流浪者超脫悲苦無奈,
找到真實自我
以自己的生活方式為榮的寫照.
 
另有一幅 Vancent Van Gogh離世前兩年的畫作,
完全顛覆世人對流浪者的印象 - 
認為他們造成社會亂緣
到處流浪偷竊度日...
我們看到一家大小悠閒地在蓬車周圍休憩.
柔和明朗的色調將安貧樂道
寧靜自在
永恆地留在畫中.

也有不少遠離社會規範束缚的流浪者
生活墮落的描繪.
隨著時代變遷, 或許Bohemes的生活也在不斷變化,
然而無論處在何種環境,
我們的人生取決於
我們為人處世的態度與價值觀,
正面走向光明善美, 
負面走向黑暗邪惡,
是永恆不變的定律.






















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2012年10月5日 星期五

如何懺除業障





如何懺除業障

一、盡除業障 福慧現前
   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說得肯定,沒有絲毫疑惑。
但是,有人求有感應,有人求沒有感應,這是什麼原因?
大師告 訴我,因為他有業障;業障懺除了,必定有感應。
我們讀《了凡四訓》,從雲谷禪師與了凡先生的對話就能明白,了凡先生認為命裡有的求得到,命裡沒有的求不 到。
雲谷大師開示:「求富貴得富貴,求兒女得兒女,
求長壽得長壽。」求成佛都能作佛,有求必應,沒有求不到的,這個太殊勝了,非常吸引人。
為什麼能求得到?因為自性是圓滿具足一切,
只要消除業障,則有求必應。
  懺悔業障,不論是哪個宗派、法門,
都列為最初的重要修學法門,因為有業障就不能進步,
不但不能進步,連大乘佛法之門都入不了。
「懺悔」,懺是梵 文,悔是中文,這個名詞是梵華合一。
懺是陳露先罪(陳述、發露)。以前所造的罪業,
一絲毫都不能隱瞞;悔是後不再造,改往修來。
我們學佛,要向佛菩薩、向大眾求懺悔,罪業再重不用怕,
只要肯懺悔,一悔就全消了。
  業是造作,業有善、有惡、有無記。
不善不惡,稱為無記。業有染有淨,十法界中,六道是染,
四聖法界是淨。染業裡面有善有惡,善惡層次不高,
善業生三善道,惡業則生三惡道。
學佛,最大的事情就是開悟證果,
而善與惡都是修行證果的障礙。唯有淨業沒有善惡,
我們稱為純善純淨,善惡兩邊都沒有了才是純善,才是淨業。
  在六道裡面,善業的標準就是《十善業道經》,
我們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誨,從這裡學起。
十善業的細目是《弟子規》、《感應篇》,人人都學《弟子規》、《感應篇》,就是學「十善業道」。
學佛先學做人,人都做不好,怎麼能學佛?
  佛教我們做的,我們老老實實去做;佛教我們不能做的,
決定不違犯,這樣能消除我們的業障。惡業少了,煩惱少了,
智慧就長,福報也長,真的不求都來。
善惡就像明暗一樣,暗消除了,光明一定現前;明消除了,
黑暗一定現前。善惡是陰陽的兩面,只要把惡業消除,
善業自然現前;努力修善,惡業自然就消失。
  我常勉勵同學,首先把自己內心的根本障礙消除,
這叫真正懺悔。何謂根本障礙?
世尊把一切眾生的業障講到究竟處,
歸納為「貪瞋痴」三毒煩惱,貪瞋痴能生一切惡業。
反之,「不貪、不瞋、不痴」,稱為三善根,
世間所有一切善法皆由此而生,這把根本找到了。
  我們的毛病習氣,總是對一切人事物有一個錯誤的念頭─
控制;從控制再增長就是佔有。這個念頭從何而來?從貪瞋痴。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控制、佔有的念頭,
就能心開意解,懺悔業障就能修成功。
明知控制、佔有是錯誤的,為什麼還放不下?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老師教我們看破、放下。
為什麼放不下?沒有看破,以為所有一切現象是真的、真有,
所以才會起貪瞋痴、控制佔有的念頭。
《般若經》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真的知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你還有佔有、控制的念頭嗎?沒有了。
包括自己的身體,我們都不能控制佔有,何況身外之物?
  古大德講得好:「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
新殃就是業障,隨緣才能消業障,不隨緣就是製造業障,
怎麼能消得掉?念念在正道,行行在正道,
自性本來具足的智慧德相自然現前。
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的人隨緣,沒有攀緣的心,得大自在。
你有攀緣的心,縱然得到了都不自在。比如求財,財得到了,自不自在? 不自在,患得患失,苦不堪言。
什麼都沒有,什麼也不缺乏,這個日子多自在快樂!
有好,沒有也好,什麼都不放在心上,就接近自性了。
  回歸到自性,自性是究竟圓滿沒有絲毫欠缺。
這就是諸佛菩薩、一切聖賢修學的終極目標,
佛家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真叫得大自在。
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人人希求卻求不到。
實在講不是求不到,是他不肯把業障放下,
只要能把業障放下,人人求得到。
為什麼?《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智慧德相是我們自性本具的,本具的為什麼不能受用?
因為有業障。雖有業障,性德圓圓滿滿,並沒有減損,
只是有障礙不能顯露而已。 這個障礙就像雲彩遮住了太陽一樣,所以只要我們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業障就懺除了。
  如何懺悔?真正懺悔不是後悔,後悔無濟於事,
而是知過能改,後不再造。古人說得好,「人非聖賢,
孰能無過」,凡夫都有過失,知道過失就要把它改過來,
以後不能再重犯。顏回是真正在修懺悔法,孔子對他非常讚歎,說他「不貳過」,他的過失只有一次,同樣的過失絕對不會再犯,這叫真懺悔。絕對不是做錯事情,在佛菩薩面前求原諒,
明天再幹,幹了再去禱告,這個沒有用處,這是假的,
不是真修行。真修行,形式上在佛菩薩面前發露求懺悔,
懺悔之後,絕不再犯。 真正用功夫,要天天發現自己的過失,
去惡就善,改往修來。
  懺悔要從最粗最重的地方下手,最粗最重的無過於執著。
首先要把自己最嚴重的毛病找出來,譬如我貪心重,
貪心裡有貪財、貪名、貪利、貪色,哪個煩惱習氣最重,
先把這個懺除,比較輕的就容易了,瞋恚也是如此。
只要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對世間法、對佛法都不執著,
就能入佛門,入佛門就是入覺悟之門。 
如果你不肯放下,雖然學佛,不能入佛門,為什麼?
不覺悟,還是迷惑顛倒。所以,懺悔不能沒有智慧,
智慧才能消業障。
  智慧從哪裡來?最方便的就是聽經學教。
多聽經,多讀誦,長時期受經教的薰習,
時間久了就起定的作用,定才能開慧。
所以我們講修行,特別是初學, 修什麼?就是修懺悔,
真正修懺悔就是改過。每天發現自己的過失,這叫開悟;
發現過失並把過失改掉,這叫修行。
行是錯誤的行為,修是修正,修正錯誤的行為就稱作修行。
錯誤的毛病不肯改過來,不是修行。
尤其戒律,著重在行,出家人最好是用《沙彌律儀》,
這是出家人的本分;在家同學則用《弟子規》。
如果出家人修行感覺有困難,習氣太重,也從《弟子規》、
《感應篇》學起。這兩門修好了,
再學《沙彌律儀》就一點都不難,因為已經有根了。
  懺悔業障,從前無論在家出家,都用「功過格」,
這個方法很笨拙,但對於初學、中下根性的人非常有效。
「今天,我做了哪些好事、哪些錯事?」記下來,善行要加強、要增廣;過失,要改掉,後不再犯。
  真正用功過格的人、認真修行的人,三年不能成聖人,
也是賢人君子,世間真正的好人。
所以修行人不能一天不知過,一天不知過,這一天就空過了,
要知過改過,功夫才會得力。真正想修學的人,不能不自愛,
不自愛怎麼能愛人?又怎麼能得到別人的愛戴?
自愛是什麼?本性本善,心行不善就是不自愛。
學佛的人 一定要把自己塑造成一尊佛,這是真正自愛。
回歸自性,回歸到本來佛,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染著,
這是真懺悔。
  我們學《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
目標就是懺悔業障。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吃虧,
中國古人常講「吃虧是福」,不要怕吃虧上當,
更不能有佔便宜的念頭;念念想佔別人便宜,那就錯了。
能夠歡喜接受別人的批評,不論他是善意、惡意,毀謗也好、
侮辱也好,甚至於陷害,我們從中學清淨心、平等心,
沒有怨恨,沒有瞋恚,決定沒有報復的念頭。
要心平氣和,業障就懺除了;若心還有不平、還有怨恨,
就是造業。
  如果別人侮辱我、陷害我,我們要感激他,為什麼?
要不是他這樣對我,我心中還有這麼多煩惱習氣,沒有發現。
幸虧他用這種方式對待我,把我的煩惱習氣引發出來,
我感激他,否則我如何懺悔業障?如果受一點小小的委屈
就很難過,要發脾氣、要報復,這是小人,不是君子,
怎麼能有成就?
  中國諺語常講「量大福大」,量太小,哪來的福報?
沒有福,哪來的智慧?古人所謂是「福至心靈」,人有大福,
智慧就現前。福跟慧常常有連帶關係, 真正的福報裡面有智慧,
肚量大能包容,什麼都包得下。人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告訴我們,「愛、感恩」是宇宙的核心。
他經過幾十萬次的實 驗,就是愛與感恩的那個水結晶的圖最美。
人是有心而感,水無心而現而應。
  因此,要學包容忍耐,要學習在任何場合不發脾氣。
發脾氣罵對方,對方受害三分,自己受害七分。
「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發脾氣對自己是最大的損失,
現在醫學也講發脾氣消耗的能量最大。所以,愛發脾氣是愚人,不是有智慧的人,我們一定要自愛,一定要把煩惱習氣斷除。
生活要清淡,順境不生貪戀, 逆境不生瞋恚,這是真正愛自己,身體一定健康長壽。
  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對任何一個人都要尊敬,
對任何人心地要清淨、平等。
別人有困難,我們盡心盡力的幫助,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怎麼可以不尊敬?現在他業障太重,顯得很愚痴,
說不定他一懺悔覺悟,業障放下了,他的成就高過我,
這很難講,所以對人一定要尊重。
自己這樣做,教人也是這樣做。我們有這樣懺悔的心,
就能把我們內心對一切人事物的對立、矛盾懺除化解掉。
  宇宙是一體,和諧沒有對立。人跟人本來也沒有對立,
對立是從自私自利、貪瞋痴產生的,根還是在貪瞋痴。
沒有貪瞋痴,沒有自私自利,哪來的對立?
這樣你才曉得世出世間所有一切聖賢,沒有對立的念頭。
  讀經聽教是懺悔業障,是幫助開悟、放下最好的方法,
我要不是在這麼多年當中天天讀經、天天放下,哪裡會有成就?大懺悔大悟,大放下大成就,徹底懺除業障就成佛了,
還沒有徹底放下,就是業障沒有懺除乾淨。
  修行的總綱領在哪裡?其實這些綱領、原理原則,
佛都講給我們聽了,就是改變錯誤的思想,不再犯同樣的過失。李炳南老師以前常常提醒我們「改心」,
改心就是改正錯誤的念頭。
最重要的,要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改過來,
起心動念為法界眾生、為諸佛菩薩,這是上求下化,
求諸佛菩薩加持,幫助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
轉凡成聖,這是真正的綱領。
我們要念念有這個心,念念有這個願,這是真正的懺悔。
二、懺除業障 身心健康
若欲懺除業障,即當即自念無量劫中,由貪瞋痴慢疑,
起煩惱怨恨怒,造作諸惡業,障蔽真性。
今當清淨三業,於諸佛菩薩大眾前,誠心懺悔,不敢覆藏。
   「自念無量劫中」,不只是這一世,我們有過去世,
過去世還有過去世。自從我們墮落到六道裡面,
不知道生死了多少次,無量劫來,由於貪瞋痴慢疑,
起煩惱怨恨 怒,造作種種惡業。貪瞋痴慢疑,這是根本煩惱,
是所有一切罪業的根源。這不是這一生學來的,
是與生俱來的煩惱,生生世世帶來的。
而且,每輪迴一次就會加重 一些,所以這個業因很嚴重,
也非常麻煩。
  因如果沒有緣,它不會結果。緣是什麼?
緣就是──起煩惱怨恨怒。「煩惱怨恨怒」,不是與生俱來的,有貪瞋痴慢疑就會勾引起煩惱怨恨怒,造作諸惡業。
惡業障蔽真性,使我們不能明心見性。
不但是障蔽真性,嚴重的還叫你生一身的怪病。
  煩傷腎,得腎病;惱傷肺得肺癌、肺結核。怨傷脾;
恨傷心;怒傷肝。這是講你生病的緣由。
貪瞋痴三毒煩惱,不但障礙自性,障礙你的智慧,障礙你見性,同時也給你帶來疾病。
  佛教人一入佛門要持五戒,有道理!五戒能治病,為什麼?不殺生,心地慈悲,慈悲心養肝,
不得肝病,這是不殺生的好處;
不淫慾,養心;不妄語,養脾;不偷盜,養肺;不飲酒,養腎。所以,五戒十善對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多好處。
  現在我們要懺除業障,首先要清淨三業,
於諸佛菩薩大眾之前,最重要的是大眾,在同修道友之前,
誠心懺悔,不敢覆藏。
  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首先想到有沒有愧對父母,
愧對父母是不孝。再往遠推,有沒有愧對祖宗,
這都是屬於孝道。愧對祖宗、愧對父母,你的頭上就會長病。
那是我們的上人!
  要多反省,在家庭裡面,丈夫能不能對得起妻子?
能不能對得起兒女?做兒女的,能不能對得起平輩的兄弟姊妹?對得起家裡面的長輩?在學校能不能聽老師的教誨,認真學習?這是指做人方面。
   對事,利益自己的是小事,利益大眾就是好事。
如果這樁事情對於國家民族、社會安定和平有利益的,
就是更大的好事。我們應該幫助他,起心動念為別人,
不為自己。
  為別人才是真正為自己,為自己沒有不造業的。
業是怎麼造出來的?罪是怎麼得來的?病苦是怎麼得來的?
三途果報從哪裡來的?都是覆藏、掩飾自己的罪過,
所累積的業報。
  造作惡事不敢告訴人,藏久了身體就得病。
病是花報,花報是現世報,果報在三途,
將來變畜生變餓鬼墮地獄,所以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念佛念什麼?把清淨心念出來,決定不能記別人的過失,
看這個人不是,看那個人不是,你的心裡面很骯髒,
完全是染污的。我們的心本來是好的、良心,
我們把良心當做別 人的垃圾桶,這是愚痴沒有智慧,
所以決定不裝別人的不是,要裝別人的功德,記別人的好處,
不記別人的過失。把別人的過失記在我們的心裡,
我們的心就被染污 了,就是自己的過失。
學著常常看人家的好處,不要看人家的壞處,
「禮敬諸佛,廣修供養」,才能做到。
常常看別人好處,不看別人壞處,懺悔心才能現前,
修學 功夫才能得力。
  我們要知道改過,先改過,才能修善。
如果過沒有改,修善也是假的,不是真的。
所以第一要把自己身心洗乾淨。
  一切眾生,內有煩惱怨恨怒,外面有人事物的誘惑,
能在這個環境裡,不動心,這叫真功夫。
真功夫靠什麼?靠深信因果。我自己苦,餓死不會墮地獄。 
我要是不甘心餓死,去搶奪別人的,就得入地獄。你說哪個對?餓死,我不佔人一點便宜,德行具足了,不害別人,
死了之後生天。如果起心動念,損人利己,無不墮三途的,
這事情能幹嗎?所以餓死事小,破戒事大。
  佛在經中告訴我們「境隨心轉」。自己心要善,言行善,
身體就好,什麼病都沒有。心不善,行為不善,毛病就很多。
你要想身體永遠不生病,你就永遠不要生惡念,
你就會永遠不生病。現在身體的病很多,要把惡的念頭、
不善的念頭放下,善的念頭激發出來,病就好了。
身體與我們的念頭有密切關係,
我們居住的環境與念頭也有關係。
覆諱過失,謂諸眾生,所作惡行,諱忌人知,不自發露,
無悔改心,是以流轉生死也。
   這就是不知道懺悔,把自己的過失掩飾起來,
盡量不要讓人知道。人家雖然不知道,
可是你自己會受良心責備,這也是一樁痛苦的事情。
這種惡習越積越久,就會變成病毒,
這種病毒也會讓你喪失生命。生命喪失不要緊,
來生必墮三惡道,那個麻煩大了,真的是死了就不得了,
後悔莫及!所以真正明白這個道理,
一定要知道發露懺悔,利益無量無邊!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e-mail: amtb@amtb.tw    



恭錄此珍貴重要論文與您分享共勉.




 

2012年10月2日 星期二

止語的好處

止語的好處 黃忠昌居士

(1)真正做到「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使自己能盡最大的努力修好 十善業,積累往生的福德資糧。
同時可以防止辛苦修積來的一點 福報從說話之中流失掉,
也可避免因口過而招來的麻煩和災禍, 
在較大的程度上斷絕了菩提道上的業因業緣。

(2)能夠避免犯破六和敬,破壞正法道場的重罪。
諺語有謂「人平不語,水平不流」,
易經上也說「吉人寡語」。
凡夫喜歡雜心閑話, 其實是由於內心裡
貪瞋痴慢的煩惱習氣太重,不說話就難受,
總要找話題來消遣消遣,太喜歡說話的人確實是心不在道。
而且可以說明他幾乎還沒有覺悟,
還沒有真正生起了生死出三界之心。
如果是真正的修道人,心裡常存慚愧,一定會珍惜光陰,
把精力用在聽經、講經、看書、念佛、拜佛。
凡夫說出來的話既然是由煩惱習氣所引發,
就難免對他人的害處遠遠大於好處,
而且又缺乏真誠恭敬心。
言談當中不知不覺就會誤導人、傷害人,
於是由許多的小磨擦而演變成大磨擦,
終於破壞了彼此之間的和諧,
於是就在犯了破六和敬的罪過,
而自己往往還不知不覺。
既然破了六和敬,當然也破壞了正法道場,
干擾了他人的正常修學,
製造了惡劣的修學氣氛,這個罪過當然不輕

(3)能夠提升自己的忍辱功夫。
凡夫煩惱習氣很重,遇到不稱心如意的事情就會發牢騷,
看人不順眼就想去糾正人、批評人。
譬如見人說話太大聲,就想去制止他,見人關門動作粗魯,
發出巨大的聲響,又想去糾正他,
見人小便後不沖水,就想去批評他。
止語就可以避免這些過失,逼著自己樣樣都要忍耐,
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
慢慢地就會做到「不見他人過,只見自己過」,
逐漸就會懂得「境緣無好醜,好醜在人心」,
心漸漸不再被外境所轉了。

(4)能夠提升自己的誠敬心,能夠得到佛菩薩更大的加持。
誠敬心多一分則多消一分罪,多增一分福慧,
多得佛菩薩的一分加持。
止語是佛菩薩之所歡喜,
是依教奉行的表現,比起不修止語,對佛法、對護法、對眾生、
對道業的誠敬心是大大地提升了許多。

(5)能夠提升自己的警覺心。
因為止語,受到別人的干擾會比較小,
於是就有更多的精神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
煩惱習氣生起之時能比較迅速地察覺,
並且令其息滅,久而久之,煩惱習氣就會被控制住。
同時也常常比較容易覺察出自己的毛病和過失,
也能較快地改正過來。

(6)能夠比較有效地保護自己的清淨心。
不跟人說話時間久了,人家也不會找自己說話,
不用常常應付人,受到的影響就小,
就有更多的時間聽經、讀經、看書,
凡事不聞不問,心裡沒有憂慮牽掛, 心常能保持空靈,
心就愈來愈清淨,心愈清淨就愈有智慧。

(7)能夠更好地學習隨緣度日。
因為止語,人不得不老實,不得不放下種種的要求和意見,
凡事合自己的意思很好,不合自己的意思也很好,
有也好,沒有也好,得也好,失也好,漸漸地就學會了 隨緣度日,
同時也不斷學習在一切順逆善惡境緣中保持心平氣和,
久而久之,煩惱就能伏住了。

(8)能夠放下種種恩怨。
與人多說,談得投機則生感情,談得不投機 則免不了產生磨擦,
就很容易與人結下怨仇,這些恩怨就會對往生造成很大的障礙。
常常找人說話,有時無意中也會得罪人,
如果特別喜歡和某人說話,另一個人也許會想怎麼就不跟我說話,
是不是看不起我,所以也產生讓人生煩惱的過失。
同時也使自己失去了平等心,不能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一切人。

(9)能夠增長謙卑、恭敬的心。
因為不再發表意見了,人家也不會再問您這樣那樣的問題,
貢高我慢、自以為是的煩惱習氣漸漸就會淡了下來,
人人都不再對您多加關心,時間久了,
就會感到自己是微不足道之人,謙卑、
恭敬的心不知不覺也漸漸地增長起來了。

(10)不提供機會讓人與自己談話,也減少了別人造業的機會,
同時也能防止有人煩惱起現行而找藉口來障礙自己的正常修學。

(11)止語其實是在享清福。
止語久了的人,會覺得說話是很麻煩、
很辛苦的事,請他說話他會感到很不願意,也很不自然。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簡)製作


恭錄此文與您分享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