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2日 星期五

放下


盈珍攝影
庸庸碌碌過生活,
曾以為學佛修行深不可得,
真正認真接觸佛法後才領悟
其實學佛修行是很單純的 -
尋回我們原本初始的真心本性。
人性本善,
所有不善都是妄想煩惱習氣
感召引致。
真誠心是真心本性,
放下妄心,真心即現前。
放不下是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
放下是最大的智慧與福。
 

2019年2月20日 星期三

2019年2月13日 星期三

我看科幻電影

近來中國郭帆導演的
「流浪地球」
引發廣大的討論與迴響,
很令人期待的科幻電影。
記得曾看過
INTERSTELLAR 「星際效應」
可以說是我曾看過星際系列
科幻電影中最感人的。
導演很用心詮釋弗遠無界的虛空之境,
宇宙,,星球,,生物⋯
似乎冥冥中皆受到受業力影響。
電影中男主角向女兒提及
「Murphy's Law⋯」定律的必然,
我則視為是既定的「業力」
業力雖既定,,然而只要我們慈心修善業,
就有可能將業力轉為光明正面。
否則,,邪念作惡,
業力將變得更黑暗負面。

片中的這群科學家在星際遭遇危難時
男主角犧牲自己以保全任務⋯
因慈愛心而得入神秘次元,
也悟出救助他的『他們』與「我們」是相同的...
在我而言,亦即都是具有真心本性的慈心佛性,
善良人的善良磁場必然能與正能量相應,
業力也能因而改變。

有別於一般星際動作片,
不少親情倫理的場景令人動容。
男主角在一小時等同七小時的行星出任務
(宇宙太空呈現與地球不同次元的空間與時間)
結果因故耽誤了幾小時
即耗費了地球二十多年的時光。
當他看到兒女瞬間由少男女已變成中年人,
地球傳來二十多年間發出的影片訊息
懊惱難過得淚流滿面。
此時想到生活庸庸碌碌的我們
曾否為錯過孩子成長過程而感傷?

當地球面臨糧食匱乏法,
生活環境逐漸惡化時,
科學家更急於研究,
尋求其他可能生存之道。
科技再高,終究人的力量有限,
竭盡所能,所到之處卻是荒蕪。
無論置身何處
人難免一死,靈魂將隨行為業力而各有歸屬,
有生之年即應惜福,珍惜資源,環保,護生⋯
否則蹉跎光陰,要回頭時已是百年身。

堅持信念, 毅力,愛心,將會有無限可能。
導演在劇終傳遞此訊息。
值得人們省思共勉。
 

2019年2月6日 星期三

修行在日常生活

曾經有段時日
我每天讀經念佛,
或許是過於法執,
煩惱依然。
之後我將
寛容,慈悲,忍辱,守戒
奉行在日常生活,
真正體驗到
清淨,淡定的法喜。


盈珍攝影

2019年2月1日 星期五

菩提樹下 - Under the Bodhi Tree


盈珍水彩畫- 菩提樹下
Ying Chen watercolor painting - 
under the bodhi tree







獨處是一種美德, 可以讓人內心得到淨化。


盈珍攝影

文摘分享
Mini /人生智慧,勵志小品
(生活小智慧):
獨處是一種美德,
可以讓人內心得到淨化。
讓獨處,成為最好的修行...

優質的獨處,
就像是一場更深的修行。
韓寒在松江二中讀書期間,
總是獨來獨往,沒什麼朋友,
因為他幹的事和別人不一樣。
別人在上數學課,他在寫小說;
別人在上外語課,他在寫小說。
然後下了課,他對別人說:
「這是我上課寫的小說,寫的很好的。」
別人的心裡說不定在說:
你神經病啊。
然而,白雲蒼狗,
韓寒的很多同學,
被社會所塑造普通人,
而喜歡獨處的韓寒則
成就了自己。
其實,韓寒的經歷,
我們身上都有過,
小時候都有自己喜歡的
與眾不同的東西,
但他堅持下來了,
我們卻屈從了。
因為受不了一個人吃飯、
睡覺、玩樂,
我們敗給了這種所謂的孤獨。
的確,很多人將獨處看做孤獨,
但,什麼是孤獨?
林語堂說:
孤獨兩個字拆開,
有孩童,有瓜果,
有小犬,有蚊蠅,
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
巷子口,人情味十足。
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
但都與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為什麼獨處變成了孤獨?
之前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
你和他聊了一天,
他的羊吃飽了,你的柴呢?
巴爾扎克說:
在各種孤獨中間,
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獨。
之所以有時你覺得孤獨,
因為你的精神是貧瘠的,
便會覺得寂寞。
就算在人群喧囂處,
你在進行的也是無用的社交。
台灣作家龍應台有一個
長期的習慣,
每天抽點時間出門散步,
在家附近的山路上,
看花貓嬉戲,看花開花落。
“只有一個人走路,
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
單獨私會」。
和其他人在一起,多少會分心。
所以,正如周國平所說,
獨處也是一種能力,
並非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
具備的。
我們要做的是努力培養
自己的獨處能力,
獨處的時候,安於寂寞,
保持一種享受的態度,
不斷審視和充實自己。

 一個人越是有許多事情
能夠放下,
他越是富有。
TED 演講者皮克·耶爾,
29歲時就過上了普通人
夢寐以求的生活:
住在派克大道與二十街交界處
的一間公寓裡;
在曼哈頓一棟摩天大樓的25層上班;
工作是為《時代》周刊報導
國際時事;
可以隨心所欲地到世界各地
旅行。
然而在忙碌、興奮之餘,
他覺得自己只是在盲目的狂奔。
於是,他選擇逃離現在的生活,
搬到日本京都的一條後街,
生活了一年。
正如《安靜的力量》
中他認為的,
「放空」是解決麻煩
必要的方式,
所以他倡導,關掉電腦、
將手機丟到一邊,
長時間地獨處、靜坐的生活。
以一個第三者的視角審視自己的生活,
才能將生活過得更明白。
美國作家梭羅說過一句話:
一個人越是有許多事情
能夠放下,
他越是富有。
能在自己的獨處時間裡,
放下一切喧囂和繁華的人,
必定是真正的富有。

讓獨處,成為最好的修行。
清代金石家張廷濟有一幅對聯,
「朱晦翁半日靜坐,
歐陽子方夜讀書」。
意思是:
儒學大師朱熹喜歡花半天時間
靜坐,
歐陽修常常在萬籟俱寂的夜裡
讀書。
這讓我想到一個說法:
君子慎獨,
君子,擁有更優質的獨處能力。
記得《百年孤獨》裡說: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
而獨立存在。
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
我們相愛
還是我們成功失敗,
直到最後的最後,
孤獨猶如影子一樣
存在於生命一隅。
的確,我們不能避免孤獨,
所以要鍛煉自己
獨處的能力,
讓獨處,成為最好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