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吟詩的禪者

王维:吟诗的禅者(图)

2013年01月10日 11:46  中国佛教网 微博 我有话说
王维:吟诗的禅者唐代田园派诗人王维
文/王维
  
       
       共仰头陀行,能忘世谛情
  
       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字“摩诘”,生于公元701年。其高祖王儒贤至王维这一代,

均为朝廷命官。其父官终汾州司马,其母崔氏,亦为博陵以礼法相尚的大家。

王维全家都崇信佛教,素食戒杀。

他的母亲崔氏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在王维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佛修行,

并依止一代高僧大照普寂禅师三十多年,

一生 “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事母至孝,据《旧唐书•王维传》载:“事母崔氏以孝闻,……

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 多次出现在王维诗歌中的幽静美丽的蓝田辋川别业,

就是他为方便母亲学佛修行而购置营建的。
  
       他的名“维”与字“摩诘”,正是出自一部著名的佛经《维摩诘所说经》。

此经中的主人公维摩诘居士,是一位修证非常高的在家大菩萨。

维摩诘智慧超群,博学多才,辩才无碍,德行高妙,出生尊贵而不染世尘,

常以其智慧善巧方便游化世间,是一位理想的大乘菩萨道行者,

深得释迦牟尼佛和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 菩萨的赞叹。王维如此取名字的原因,

也是为了表示对这位在家大菩萨的敬慕和效学之心。
  
       王维曾在禅宗南宗高僧道光禅师座下受学禅宗顿悟之旨十年,后来又拜禅宗

六祖慧能大师的高足荷泽神会禅师为师。据《神会语录》载,

王维曾求教神会 大师修养心性和求解脱之事,与神会大师语经数日,反复参究,

深服其旨,赞叹神会大师修证境界不可思议。

后来王维受神会大师之嘱作《六祖能禅师碑铭》,

全文充溢着对六祖慧能大师的崇仰之情:

“大师至性淳一,天姿贞素。百福成相,众妙会心。经行宴息,皆在正受。

谈笑语言,曾无戏论。故能五天重迹,百越稽首。”

 “世之至人,有证于此,得无漏不尽漏,度有为非无为者,其惟我曹溪禅师乎!”
  
       王维不但深谙佛理,而且坚持比较严格和正统的佛教实修,道德品质很高贵洁静。

他的早年诗作中就曾写有:“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

“柳色春山 映,梨花夕鸟藏。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

隐居之时,他常与一些志趣相投的高僧和居士一起探讨佛法和共同禅修,

如诗《山中寄诸弟妹》云:“山中多法侣, 禅诵自为群。城郭遥相望,

唯应见白云。”诗《蓝田山石门精舍》云:“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

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涧芳袭人 衣,山月映石壁。”
  
       他对佛教超脱世染和励节苦行的精神深表敬仰并身体力行。

如诗《期游方丈寺》云:“共仰头陀行,能忘世谛情。”

“法向空林说,心随宝地平。”诗 《投道一师兰若宿》:

“一公栖太白,高顶出云烟。梵流诸壑遍,花雨一峰偏。迹为无心隐,名因立教传。

鸟来还语法,客去更安禅。昼涉松露尽,暮投兰若边。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

向是云霞里,今成枕席前。岂唯留暂宿,服事将穷年。” 等等。
  
       王维很喜欢清净,且终生素食。如其诗所云:“吾生好清净,蔬食去情尘。”

“誓从断荤血,不复婴世网。”“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

王维大约三 十岁的时候,他的妻子就过世了,没有子嗣,王维也没有再结婚:

“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这在当官的往往三妻四妾的封建社会是非常难得的。
  
       他晚年的时候,更是潜心于佛教修持。虽官至尚书右丞的高位,

仍然过的是一种半官半隐,身在家而心出家的清修生活:

“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

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他还曾上表给皇帝,愿把自己钟爱的辋川山庄施作佛寺,

供一些高僧“精勤禅诵,斋戒住持”。

同时也为亡母广积福德,以表孝道。他喜行慈善之道,有利济苍生之志,

多次周济穷苦,布施粥饭。王维临终之 时,正念分明,从容而逝:

“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励朋友

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可见他平素修持的功力深厚,过于常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长年的禅修和素食,也使他自己身心欣悦润泽:“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

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

“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

“绕篱生野蕨,空馆发山樱。香饭青菰米,佳蔬绿芋羹。誓陪清梵末,端坐学无生。”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王维的名诗《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人去深山 怀抱中的香积寺参访。

山间的石径幽静无人,只有诗人在闲适地走向寺院。路旁的古木苍翠遒劲,参天蔽日,

杳远的群山深处隐隐传来的古寺钟声,在山林间萦绕回荡;

香积寺还在数里之外云雾缭绕的山峰之上。涧壑中的清溪泉水萦绕曲折,

在山石间清泠作响,落日的余晖映照在青松上,更增其苍郁清凉。

身心清净愉悦的诗人仿佛已融入了山间的美景。日暮时分,终于到达了香积寺。

诗人在此寂静禅修,制服自己内心的贪嗔痴三毒,

心境的安详宁静就如同寺前澄澈明净的碧潭。
  
       王维诗《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白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诗人中年时颇为 喜欢禅修之道,晚年时就在终南山隐居修行。

兴致来的时候,他常会独自在山野间悠闲地游赏美景。

恬淡清净的诗人,以其慧心灵性,常能领悟到风光旖旎的大自然 的无穷机趣。

不知不觉间,诗人来到了流水的尽头,

于是随缘安坐,欣赏峰壑间正在飘浮升起的白云。

偶然遇见了一位隐修于林间的高士,则谈笑风,乐而忘返。

全篇洋溢着随缘任运、自由洒脱、无忧无虑的禅悦之乐,

其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

与《金刚经》中所言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妙契之处,为深蕴禅理的千古佳句。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有很多诗歌虽通篇未明显提及佛理,但全诗盈溢着禅意。

大自然的花开花落,松风明月,幽谷鸟鸣,溪涧清流……

在多才多艺、灵气炳焕的诗人笔 下,是那么生机盎然而又空灵静谧,

于悠然忘机之际,显现出一派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禅悦之境。

如诗《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在寂静无人的山里,芙蓉花在枝头纷纷绽花吐蕊,如烂漫的红霞一般艳丽。

寂静的山涧里杳无人迹,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来欣赏它们的生命存在和美丽。

它们仍是那么自然自在地静静开放,又默默地凋落,来之于自然,又回归自然,

没有怒放的欣喜,也没有凋零的悲哀,一切随缘任运。

这也正是诗人清寂 自在的禅心的写照。

明朝人胡应麟赞美此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王维用自己清净无染的禅心,静默观照大自然的生息变化,

在诗中凝炼出一片永恒的静谧。如诗《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寂的山林中见不到人的踪迹,

偶尔传来的人语声更增添了山间的寂静。

落日的余晖返照在幽深的树林中,枝叶间夕阳斑驳的光影映落在亘古的青苔上。

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南风轻拂、花草盈野的春天的夜晚,身心闲净的诗人在空寂的山中,

静静地观赏悄然飘落的桂花。

正当此时,一轮晶莹皎洁的圆月在深蓝的天幕中缓缓地升起。

清澈如水的月光仿佛惊动了山涧里沉睡的小鸟,春山夜月的美丽景色,

使鸟儿们也不由得时而婉转地歌唱赞美。

而它们不时的啁啾鳴,使寂寂春山更显静谧。

如《维摩诘经•佛国品》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从诗中 展现的远离尘嚣的幽静之境,不难体悟出诗人身心的宁静与淡泊。
  
       在清净的禅者觉悟的心目中,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都是在演说本来寂静清明,无生无灭的妙理。

诗人以一 颗清明自在、随缘任运的禅心,体味大自然的生命律动和人生景象,

禅悦之情常流于字里行间。如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翠竹林里,清闲自在地时而弹奏古琴,时而长啸。

竹林深幽,世俗人并不知晓,只有天上那轮清澈皎洁的明月,

与我清净明洁的心灵相知相照。

诗:“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彩霞一般娇艳的桃花在春天雨露的滋润下吐蕾绽放,

嫩绿的依依杨柳在清晨的迷蒙烟云中轻轻飘拂;

庭院里的花树下落英缤纷,家僮尚未打扫;黄莺在花枝上清丽婉转地歌唱,

而山居的禅者仍在静静地安然入眠。诗中生机一片的盈盈春意,

更衬托出 “客犹眠”的空寂与闲适,和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和谐与宁静。
  
       王维用一颗空明清静的禅心来观照大千世界,

在他优美的诗笔下,大自然是这样的清净美妙,一片天机,禅趣洋溢: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元 无雨,空翠湿人衣。”“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落花寂寂啼山鸟,杨 柳青青渡水人。”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天高云淡的秋天,清浅的山溪里白石落出,

茂密苍翠的林木中稀疏地点缀着几处红叶,山间本来并没有雨,而山色青翠欲滴,

似乎如细雨湿衣般染绿了山中行人的衣裳。

丛丛簇簇盛开的野花如绣似锦,布谷鸟不时的鸣啼更增添了山中的幽静。

夕阳将要落山了,天空中飞翔的鸟儿在绚丽的晚霞中追逐着自己的友伴。

连绵千里的峰壑中处处古木参天,群山中时时可听闻杜鹃鸟美妙的歌声。

深山里飘洒了一夜的濛濛烟雨后,濯枝润叶的林木丛中仿佛悬挂着百道流泉。

月明之夜,如水的月光照拂着苍翠的松林,清澈的山泉水在涧石上潺潺流动。

诗人在碧波潋滟的湖面泛舟,夹岸落花寂寂,绿柳依依,山鸟鸣啼,

回首相望,但见不尽的悠悠青山和 峰峦间飘浮的白云在自如地舒卷。

诗人的心是那样的寂静和清明,天地万物任运自然的显现,

在诗人看来无不是在演说着缘起生灭、本自空寂的清净妙法。



(轉載此文與朋友們分享)


沒有留言: